獨占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獨占,或稱壟斷[1],舊譯辜榷[2],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敵對性的消費者,與獨買相反。在獨占(英:monopoly)中,永遠只有一個賣家,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商品通常是獨一無二的。獨占者通常指獨占一個行業的公司或企業。

獨占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獨占能夠藉由在法律上獨享的特權、對供給來源的控制、或是企業間的聯手或協力行為(卡特)來達成。[3]

一般認為,獨占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獨占廠商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產生獨占的原因有:

  • 自然獨占:生產成本使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這是最常見的獨占形式。
  • 資源獨占: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如:無線電視的配音業)。
  • 行政性獨占政府給予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public franchise)。
  • 專賣:政府自行獨占

獨占公式[編輯]

由於獨占者是其所生產產品的唯一賣者,因此,直接面對整個市場,換句話說,他將面對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而買者人數眾多,因此是敵對性的,也就是說,買者是價格接受者。因此,賣者可以通過控制產品價格,或者產量來極大化自己的利潤,形成經濟租

假設以來表示獨占者的總收益和總成本函數,表示當生產個單位該產品時獨占者的利潤水準。由此,獨占者的利潤極大化問題為

則當為獨占者利潤極大化產出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是,

這裡,分別稱為邊際收益邊際成本

上述必要條件也可以解釋為,獨占者總是在使得邊際所得等於邊際成本的情況下決定產量。

但是必須注意,如果獨占者的固定成本相當高,很可能導致其的利潤極大化生產量為。因此必須把通過必要條件求出的代入利潤函數確認利潤大於等於零,若利潤為負,則產量必然為


圖例[編輯]

在敵對性市場中,Pc 水準線以上的部分是消費者剩餘,以下的部分是生產者剩餘。獨占者推高價格(從Pc到Pm),減少了消費(從Qc到Qm),但獲得了部分消費者剩餘。剩餘的消費者剩餘 (紅色區域 英:consumer surplus),擴大的生產者剩餘用 (藍色區域 英:producer surplus)。但是,提高價格意味著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不會購買,從而造成無謂損失(黃色區域)。由於 Pc 線以下的黃色區域(獨占者因銷售額下降而損失的部分)小於 Pc 線以上的藍色區域(獨占者因價格上漲而獲得的部分),因此獨占者獲得了淨收益,但社會卻遭受了淨損失;經濟效率下降。

根據獨占者為所有消費者制定單一價格的標準模式,獨占者將以高於完全競爭企業的價格出售數量較少的商品。由於獨占者最終放棄了與那些對產品或服務的價值低於其價格的消費者的交易,獨占定價產生了無謂損失(黃色區域 英:Deadweight Loss),指的是獨占者和消費者都沒有得到的潛在收益。無謂損失是由於效率低下而給社會造成的成本。由於存在無謂損失,獨占者和消費者的總剩餘(或財富)必然少於消費者通過完全競爭獲得的總剩餘。如果以貿易總收益來定義效率,那麼獨占的效率就低於完全競爭。

常有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獨占企業往往會降低效率,減少創新,變得 「固步自封」,因為它們不必為了在市場上競爭而提高效率或創新。有時,這種心理效率的喪失會增加潛在競爭者的價值,足以克服市場進入障礙,或為研究和投資新的替代品提供動力。可競爭市場理論認為,在某些情況下,(私人)獨占企業由於面臨著被新進入者奪走獨占地位的風險,不得不表現得像存在競爭一樣。當市場進入壁壘較低時,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從長遠來看,這也可能是因為其他市場存在替代品。

如右圖,紅線(D-需求,斜率向下需求定理),藍線(MC-邊際成本,斜率向上),綠線(MR-邊際所得,斜率向下)。當MR=MC時,所對應的點 Qm 是最大收益的需求量,向上找到所對應的 平均成本(ATC-圖中未顯示) 點就是最大收益價格。當ATC(最低點)<D,Qm*Pm (需求*價格)的面積就是經濟利潤 (或經濟收益)。


ATC(最低點)>D,經濟損失(虧損)

ATC(最低點)=D,正常收益(不虧不賺)

ATC(最低點)<D,經濟收益(賺取)


相關公式[編輯]

TC(總成本)=FC(固定成本英:fixed cost)+VC(變動成本英:variable cost)

ATC(平均總成本)= △TC/△Q


獨占的表現形式[編輯]

各地的獨占[編輯]

中國[編輯]

古代[編輯]

中國自古稱獨占為「榷」[4]。古代中國的鹽、鐵、茶長期屬於官營獨占事業,因為能謀取暴利,當國家出現了財政危機,為貼補國用不足,就會實行禁榷制度。

美國[編輯]

截至2022/4,美國的微軟(Microsoft)公司的作業系統Windows仍占據市場上74.83%的份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但於2009/1時,其占據95.42%的份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美國的谷歌(英:Google)公司就是一個獨占例子。作為默認搜尋引擎谷歌瀏覽器(英:Google Chorme)可以比競爭對手獲得更多數據,從而改進算法和搜索結果,使競爭對手更難吸引用戶。谷歌通過分享部分廣告所得,向其他公司支付費用,以將其搜尋引擎設置為默認設置。更恰當的說法是,谷歌是寡占的一部分,也就是說,谷歌是生產類似產品並控制整個市場的少數幾家公司之一。

政府批准實施的獨占[編輯]

通常,政府在基本的服務和財貨方面會實行獨占(例如:水、電)

危害[編輯]

獨占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但獨占的出現恰恰會破壞競爭機制,進而影響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技術革新和經營者組織效率,損害消費者利益或造成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失。

反壟斷[編輯]

因此,各國均設立了反壟斷執法機構,通過制定反壟斷法規制獨占行為,所涉及的獨占行為包括獨占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行政性獨占

米爾頓·傅利曼則認為,反壟斷法弊大於利,但沒有必要的獨占應通過廢除關稅和其他法規來解除獨占。

「沒有政府通過關稅或其他手段給與顯性或隱性的支持,很少能夠形成獨占。戴比爾斯鑽石獨占是我們所知的唯一一個成功的獨占案例(即使是戴比爾斯也為各種反非法鑽石交易法規所保護)。在自由市場中,全球卡特消失的會更快。」[5]

中國[編輯]

美國[編輯]

日本[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劉正埮、高名凱、麥永乾、史有為. 汉语外来词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4-12: 85. 獨占 dúzhàn (經濟等方面的)壟斷. 【源】日 独占 dokusen 
  2. ^ 论严复的译名观.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2). 嚴復諸多譯名取自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詞或概念。……他將induction和deduction分別譯為《易經》《春秋》中的內籀(今譯歸納)和外籀(今譯演繹),而republican譯為公治(今譯共和),monopoly譯為辜榷(今譯壟斷), monopoly law譯為榷法(今譯壟斷法),reasoning譯為思籀(今譯推理)…… 
  3.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獨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4. ^ 《史記·五宗世家》:「韋昭曰……榷者,禁他家,獨王家得為之。」
  5. ^ Milton Friedman, Free to Choose, p. 53–54